|
|
上海澳克曼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
www.655dy.com TEL: 021-55129113、66055760 |
首頁 ∣ 公司簡介 ∣ 熱點新聞 ∣ 最新產品 ∣ 統一價格 ∣ 驗配常識 ∣ 聾兒教育 ∣ 精英團隊 ∣ 留言中心 ∣ 聯系我們 |
由于家族遺傳、孕婦在妊娠期藥物中毒等原因,嬰兒一出生就先天性雙耳失聰的比例約占到0-14歲聽力言語殘疾兒童的20%,而后天因高燒、中耳炎、藥物中毒引起的耳聾也絕大多數發生在幼年時期。據統計,我國目前0-6歲的聾幼兒有80萬人,每年還可能新出現聾兒2萬-4萬人,浙江省屬于經濟發達地區,聾兒數量也有3萬人。
第一次面對記者這樣一個陌生人,生活在杭州梅嶺南路某個特殊學校的80多名只有五六歲大的孩子卻一點也不怕生,他們一下子熱情地圍了上來,親切地叫道“姐姐好!”還很大方地背誦詩歌。對于普通的孩子來說,這并不算什么,但是這80多名杭州聾兒康復中心的聾啞孩子說的每一個字,卻都是“鐵樹開花”的奇跡。常到這兒辦事的西溪派出所民警鐘警官頗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這些聾兒雖然小,但每個孩子吃飯時從不剩下一顆飯粒,確實與普通幼兒園的娃娃不一樣。通過三四年的語言訓練和心理培養,這些原本快被主流社會放棄的孩子,完全可以塑造出健康的身體和人格。
今天是國際殘疾人日,聾兒也許可以算年齡最小、最弱勢的一個殘疾人群體。預防藥物致聾、孕婦因感染病毒而生育聾兒,與每個有幼兒或孕婦的家庭都密切相關。
可能只打了一針孩子就終身殘疾了
兩年前,杜女士生了個健康的兒子,這給全家人帶來了許多歡聲笑語。可誰知,孩子出生半年時患了急性肺炎。在鎮醫院掛了10天吊針,一個月后,孩子的病終于好了。然而杜女士漸漸發現,沖孩子說話或是用帶響的玩具逗弄孩子時,孩子竟沒有反應。她和丈夫急忙送孩子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檢查,一位耳鼻喉科專家對病情做了詳細檢查后,無奈地告訴她:“孩子已失去聽力,原因是嬰幼兒時期使用了鏈霉素、慶大霉素等耳毒性抗生素所致。”
在杭州聾兒康復中心,相關負責人黃老師告訴記者,這里的聾兒中有40%-50%被很明確地認定為藥物致聾,而余下的部分孩子也不排除因藥物導致耳聾的因素。
浙江中醫學院耳聾康復研究所所長王永華教授多年研究聽力障礙,他表示,目前耳毒性藥物已成為造成兒童聽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以及部分抗腫瘤的藥物和利尿劑等均對耳朵有毒副作用,可能引起耳聾等聽覺疾病。這些藥物對正常人使用表現得還不明顯,但是,當幼兒處于高熱、腹瀉時,它們對幼兒的致聾作用可以高出2-4倍。有時候,可能只打了一針,就能讓一個健康的孩子終身殘疾,再也無法恢復正常聽力。
兒童體質很特殊別隨便給孩子用藥
1999年,衛生部頒布了《常用耳毒性藥物臨床使用規范》,規定了30種耳毒性藥物的使用標準,指導醫生正確、規范地使用,減少和避免聽力語言殘疾的發生。“這些藥物目前在城市中大醫院的使用率已經非常低了,但因為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不用做皮試,又比較便宜,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小醫院、小診所為了省錢、圖方便,還是在使用,這樣給幼兒帶來的風險是相當大的。”王永華教授擔憂地說。
而那些喜歡自己用藥給孩子治療發燒、頭痛的家長也要注意了,由于兒童用藥時劑量、濃度都與成人不同,所以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用藥,同時應盡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非用不可時,應在醫生指導下嚴格掌握耳毒性藥物的用法和用量,用藥期間要隨時了解用藥的種類、劑量、時間和途徑。在使用耳毒性藥物之前及過程中,對藥物的峰谷濃度及聽力進行監測也是必要的,一旦出現異常應立即停藥。
給藥途徑的選擇也很重要,椎管內給藥的危害性最大,其次為靜脈給藥、肌肉給藥和皮膚損傷后表面給藥,口服相對安全,因而能口服時不要肌注或靜滴。
懷孕時期亂吃藥胎兒耳聾風險極大
鵬鵬是記者在采訪時遇到的一個桐鄉小男孩,跟普通的農村小孩一樣長得黝黑而結實。但是只有3歲的他,卻在雙耳上永遠地掛上了一副助聽器。媽媽傅華英沮喪地說,她懷孕時出過一次風疹,自己隨便在藥店里買藥服用,結果生下鵬鵬7個月后發現他對任何會響的東西都沒有反應。剛開始夫妻倆還抱著治愈的希望四處求醫,但最終浙醫二院的耳鼻喉科專家診斷后表示,鵬鵬是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耳聾,不可能恢復了,要么佩戴電子耳蝸,但需要20多萬元;要么戴助聽器接受康復治療。他們選擇了后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對于新生兒每年都要做兩次聽力篩查,這其中,有1-3‰的新生兒有可能被確診為聽力障礙,這些先天性的聽力障礙大部分跟孕婦在產前期、圍產期的身體狀況密切相關。
就像鵬鵬媽媽那樣,母親患風疹其實對胎兒的危險性很高,尤其是懷孕的前三個月時被感染風險更大。美國有個醫療報告指出,被診斷的199個兒童都是出生前受到1964-1965年風疹流行期間風疹病毒的影響,風疹造成兒童殘疾的,聽覺障礙就占了50%。同時,1958年和1964年兩次風疹流行影響到1萬-2萬名兒童,風疹被視為一種最普遍的外部致聾因素。另外,孕婦的先天性梅毒、腎炎、糖尿病、帶狀皰疹等都可以影響胎兒的聽覺器官的正常發育而致耳聾。“胎兒在母體中對許多藥物也很敏感。”浙江中醫學院耳聾康復研究所所長王永華教授指出,當婦女在妊娠期間用某些藥物,如反應停、鎮靜劑、激素、抗癌藥、四環素、鏈霉素等都能進入胎兒內耳,毒害聽覺器官和聽神經引起兒聾。而如果母子的血型不配合,Rh陽性的婦女懷有血是Rh陽性的胎兒時,母體內產生一種抗體,抗體進入胎兒內可破壞Rh陽性細胞,這對于胎兒是致命的,幸存下來的孩子也可能是耳聾的。
所以,懷孕的婦女在治療疾病時要特別當心,慎用藥物,一定要去正規的大醫院遵醫囑進行正確治療,不然,將有可能帶來兩代人的痛苦。
如果能堅持語訓他的一生還有希望
如果孩子沒有逃脫以上種種厄運,還是變成聾兒,是不是就意味著他這一輩子就毫無希望了呢?有不少人,尤其是地處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家長不相信“啞巴能說話”,孩子聾了如果治不好,只能認命,漠視助聽器和語言、聽力訓練的作用。其實,戴助聽器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而且越早訓練,聽覺功能和語言能力就能恢復得越好。“我們沒有寒暑假,沒有雙休日,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這些聾兒的語言訓練上了。”杭州聾兒康復中心語訓部邵玲芳園長說,該中心成立11年多來,680名聾兒得到了康復訓練,其中有220多名孩子達到了四級、三級康復標準,進入普通小學、幼兒園率高達95%。邵園長解釋說,康復標準是一項國家殘聯制定的語言康復評估體系,四級、三級相當于達到了正常兒童四歲、三歲的語言能力,普通人基本能聽懂他們說什么。“只要經過科學、耐心的訓練,聾兒說話并非天方夜譚,鐵樹也能開花。”
從慈溪來的陸夢波,1995年出生,因注射卡那霉素中毒,聽力損失大于110分貝,1998年2月進入杭州聾兒康復中心。剛來時,他一點都不會說,對聲音毫無反應。經過三年的康復訓練,已能和正常人進行簡單交談,達到三級康復,并進入正常小學就讀。
負責教學的黃老師告訴記者,通過助聽器的聲貝補償,他們首先教聾兒學會聽,然后結合形象、直觀的方法讓他們開口說,甚至能朗讀句子,抑揚頓挫地念兒歌。經過三四年這樣封閉式的訓練,大部分聾兒都能進行交流,并進入正常學校讀書。
家庭訓練學幾招持之以恒恢復聽覺
在杭州惠耳聽力技術服務中心,記者了解到,聾兒在家中戴上助聽器也可進行聽覺康復訓練。如家里用粉筆在地上畫幾條線,家長在孩子后面吹口琴或敲竹罐、小鼓等有聲物,讓孩子聽到聲音跳一下,較小的孩子可先由父母領著做幾遍。還可以用幾個小凳子排成一條線,讓孩子聽到聲音移過來坐第二個凳子,再聽到聲音移過來坐第三個凳子。
可在入睡前或吃飯時,家長趁孩子不注意,呼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并對孩子的回頭或“哎”給予一個愉快的獎勵。當然不要怕失敗,也不要試幾次沒有反應就放棄,最好把這種訓練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如盛飯時反復說“飯、飯、飯”,他口渴時反復說“水、水、水”等,不但利用了孩子的聽覺,也加強了他的“聽覺概念”,久而久之,當他口渴或餓時就應啟發他說“水”、“飯”,而不是用手來指“嘴”和“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