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耳道式助聽器(CIC)因其面板位于耳道口內1—2mm而得名(Gudmundsen,1994)。近年來,CIC一直是助聽器中體積小、隱形的其準。而且,多部文獻都發表了CIC驗配的優勢,包括減少堵耳(Mueller,1994)、提高滿意度(Ebinger,Mueller,Holland,1994)、降低風噪色增益(Forjtu&Preves,1994),相較于耳背式(BTE)驗配更好地改善定位能力(Best,Kalluri,Mclachlan,Valentine,Edwards&Carlile,2010)。正是因為CIC的外型特點,帶來了以上所述益處。
激光外殼技術最新的微電子科技的進步使得助聽器的外觀更為小巧,而同時功率卻也越加強大。現在,深耳道定制式助聽器已很普遍。但事實是,如今我們已能將助聽器放置在過耳道第二彎口處,面板位置比從前更為靠里,達到了真正隱形的驗配。這種驗配模式的性能及外觀優勢將吸引到更多的聽損患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不再會考慮外觀比此更大的助聽器了。
助聽技術的全面發展使得CIC變得更為小巧,小到其可以放置于過第二彎道的位置。這種類型的助聽器比所有其他助聽器都要隱蔽。我們將這種完全放置于第二彎道內的助聽器稱為完全隱形式助聽器IIC,無論是外觀大小還是放置位置都很引人注目。IIC助聽器的面板位置就位于第二彎道處或是非常靠近,助聽器的出聲孔接近鼓膜位置。由于助聽器的放置位置更深,其具備了更多的技術優勢。
當聲音傳至鼓膜處時,耳廓效應及耳道共振對聲音進一步的放大處理。BTE助聽器由于麥克風的位置使其失去了這種聲學效應。正是這些聲學信息的丟失導致配戴者無法很好地定位聲音。斯達克聽力實驗室對此進行了實驗,試驗數據驗證了相較于耳背式助聽器,耳內式助聽器因其麥克風的位置,更好地保留了耳朵的自然聲學特性。
關于方向性指數的三個測試(ANSI S3.35,2004):未助聽耳,佩戴IIC助聽器,佩戴耳背機。這個數據結果很好地支持了我們的以下預期:IIC助聽器比下背式助聽器提供更佳的聲音定位能力(Bestet al .2010)。
IIC驗配減少耳道容積,還會改變鼓膜處的聲壓級,這將有效提高助聽器選配的整體效率。Boyle定律表明揚聲器聲輸出相同時,耳道容積小,鼓膜處所接收到的聲壓級就越大。
IIC助聽器舒適佩戴及聆聽的關鍵在于耳樣,這個耳樣深度需超過第二彎道10—12mm。熟悉地掌握耳道解剖及生理,從容嫻熟的取術技術,才可能輕松安全的制取完整的IIC耳樣,這對于助聽器制作至關重要。取樣時,無需特殊工具。不過,采用一個能夠看清二彎道后的耳廓還是有意義的。流動性好,粘性低的硅膠材料將更好地填充整個耳道。
經過細致的臨床問診及觀察后,將扁平的棉障放入耳道近鼓膜處。在棉障上涂抹一些潤滑劑,放置時將更舒適并便于硅膠材料的取出。斯達克實驗室研發了一種全新的通氣式棉障,可以在取出耳樣時平衡內外壓力。在正確的指導下,制取IIC耳樣就和普通耳樣一樣輕松了。
現代助聽器的蓋制技術與激光外殼工藝使真正的完全隱開式助聽器成為可能。當反饋問題已可以通過反饋截除器予以解決,最新降噪技術的研發已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的助聽器驗配效果。那么一個可以完全滿足即使最為挑剔的患者的終極助聽器完全隱形式助聽器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