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澳克曼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
www.655dy.com TEL: 021-55129113、66055760 |
首頁 ∣ 公司簡介 ∣ 熱點新聞 ∣ 最新產品 ∣ 統一價格 ∣ 驗配常識 ∣ 聾兒教育 ∣ 精英團隊 ∣ 留言中心 ∣ 聯系我們 |
工作場合噪聲致聽力損傷屬職業病
其實聽力的損傷到一定的年紀,它的累積效應就顯示出來。每天8小時的工作中,工人接觸的噪聲在85分貝以上,連續工作3年左右,據流行病學判斷,就有可能對作業工人的聽力產生損傷。
耳塞可以隔絕傳導到工人耳部的噪聲。這是一個很小的投入。聽力損失盡管受損的程度不同,但工人的生活質量和勞動效能就要大打折扣,工人對外界的實際感受能力被削弱。
長期接觸噪聲有可能會對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內分泌、生物鐘等產生負面的影響。久了會造成失眠、神經衰弱、女性的月經失調、血壓升高。
要想發現早期的聽力損傷,一是參加單位體檢,二是去醫院的耳鼻喉科,做一個純音測聽,也叫電測聽。
生活中人們遇到噪聲的環境非常常見,除非出現突然的巨響,否則人們很少會將噪聲跟聽力損傷聯系起來。同樣,在有噪聲的工作環境中工作的工人,往往對于中毒類的職業病比較敏感,卻對噪聲產生的不可逆的聽力損傷知之甚少。有人即便在診斷出有聽力損傷的前提下,仍然沒有意識到可以據此申請工傷待遇。為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的郝鳳桐主任為您解開工作中噪聲污染致職業病的謎團。
記者:很多作業工人很重視像中毒這樣的職業病,卻常常忽略噪聲導致的聽力損傷,為什么?
郝鳳桐:是的,我們很多勞動者對噪聲的認識很片面。有很多人懼怕職業中毒,比如苯可以導致白血病,塵肺的危害也讓人印象深刻。然而我們的很多勞動者對噪聲卻不太懼怕,他們認為聽力稍微有點欠缺,對于人的健康來說不是非常大的傷害。其實聽力的損傷到一定的年紀,它的累積效應就顯示出來,一個人真正失聰是很痛苦的事情。即便佩戴助聽器也對生活造成不便。“你要他做”和“我要做”效果完全不一樣。
記者:噪聲對人的聽力都有哪些危害?
郝鳳桐:噪聲對人體的傷害基本上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累積的噪聲損傷。指的是工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具有日積月累的效應噪聲,這種噪聲我們國家有一個閾值,數字是85分貝。我們通話的頻段叫做語頻,指的是500赫茲、1000赫茲、2000赫茲3個頻段。如果在每天8小時的工作中,工人接觸的噪聲在85分貝以上,連續工作3年左右,根據流行病學理論判斷,就有可能對作業工人的聽力產生損傷。這種損傷的特點是,早期的時候病人可能并沒有自覺癥狀,這時如果企業比較規范,能對工人做體檢的話就可以早期發現。這時醫生在耳科檢查上能夠檢測出病人的高頻是4000赫茲、6000赫茲頻段。在4000赫茲、6000赫茲的時候,工人的耳朵已經有損傷,但是他們并沒有能意識到。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發現的話,采取措施如加強防護,就能阻止聽力的進一步損傷。企業可以在工地上采取措施來減少噪聲的產生。但是有些生產流程不是說變就能變的,這時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工人佩戴耳塞。耳塞可以隔絕傳導到工人耳部的噪聲。這是一個很小的投入。
我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企業不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這樣工人聽力高頻段的損傷出現后,如果繼續接觸噪聲,累計到一定的量,他的日常交流會出現問題。這時候就會出現語頻的聽力損失。盡管受損的程度不同,但工人的生活質量和勞動效能就要大打折扣。在語頻波動上能明顯看到純音聽力曲線下降。工人對外界的實際感受能力被削弱。
按照現在的醫學水平,工人們一旦出現語頻損傷,絕大多數都是不可逆的。
第二種情況是突然發生噪聲所致的爆震聾。人們在日常工作的8小時內,噪聲并不是很強,但是因為出現一個突發事件如爆破,在瞬間產生一個很強的噪聲沖擊,這會導致病人發生爆震聾。在很強的聲波沖擊下,對病人的損傷是瞬間的,有可能造成一側或雙側的耳膜穿孔。再比如炮兵作戰的時候站的位置不合理,在發出炮彈的瞬間或者炮彈爆炸的瞬間,也容易產生爆震聾。
記者:工地施工影響小區居民休息的噪聲,會不會對居民的聽力造成損傷?
郝鳳桐:從醫學來說,噪聲對人的影響并不是僅僅局限在聽力上,而是對人的整體有一個負面的效應。比如說長期接觸噪聲的人,也許噪聲的強度并沒有達到85分貝,但是長期接觸也有可能會對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內分泌、生物鐘等產生負面的影響。
在有噪聲的環境中,人很難自然入睡,久了會造成失眠、神經衰弱。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還可能造成人體內分泌的紊亂,如女性的月經失調,也有可能導致血壓升高。
記者:臨床上最常見哪些噪聲導致聽力損傷?
郝鳳桐:比較多的有汽車維修車間的鈑金工人,鈑金工人用機械設備恢復受損的汽車外形的時候,會有很強的噪聲產生;城市公共設施的維修工人在使用空氣壓縮機的時候,也會有較強的噪聲產生。另外,我國是一個紡織大國,前些年有報道,紡織廠的擋車工人,在密集的織布機中間穿插作業時,也會受到噪音的影響。再就是煤礦井下打風鉆的工人,在對巖石層和煤層的鉆動中,產生的噪音也會超標。總之,很多的生產崗位都存在噪音的污染。
記者:在上述工作環境中作業的群體聽力損傷比例有多高?
郝鳳桐:如果一個群體被發現經常暴露在85分貝的噪聲環境中作業,在受體檢的工人中,有聽力異常的人的百分比占該人群的兩位數以上,可以是百分之十幾、二十幾甚至更高。
記者:有沒有準確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早期聽力異常?
郝鳳桐:讓勞動者自己早期檢查聽力異常,我認為在技術上是不可行的。因為這個時期的病人的日常交流并沒有發生障礙。最好是企業都能按照國家的職業病防治規范操作要求,1到2年對作業工人進行一次職業健康檢查。要想發現早期的聽力損傷,一是參加單位體檢;二是去醫院的耳鼻喉科,做一個純音測聽,也叫電測聽。花費小,但是很容易發現早期的高頻損傷。如果聽力高頻段已經超過了40分貝的損傷,這時再繼續接觸噪聲,在不久的將來,病人的聽力語頻段就會受到影響。
記者:如何申請噪聲導致的聽力損傷的職業病鑒定和工傷索賠?
郝鳳桐:這和整個職業病的鑒定程序一樣,工人在噪聲污染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如果懷疑自己的聽力受到損傷,他應該到有職業病診斷資質的醫療機構去檢查,如果檢查結果成立,醫療機構會提示患者回單位,要求單位提供噪聲接觸工作環境的具體情況,有些企業以前可能做過工作環境噪聲的檢測,在它用工期間,這個檢測報告對于醫療機構的判斷有很高的價值。我們會對工人的身體做進一步的檢查,如耳鼻喉科檢查,檢查外耳是否正常,是否有中耳炎、耳膜穿孔或者以前是否服用過慶大霉素等耳毒性的藥物,醫生會一一排查。在排除了這些因素后,醫生在確定神經性耳聾的前提下,會考慮工作環境噪聲給患者帶來的損傷,這時就可以作出醫學診斷。工人拿診斷書可以通過單位向他所在區縣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申請工傷索賠,這個程序并不復雜。
記者:已經明確診斷有聽力損傷職業病的工人能否繼續在崗位上工作?
郝鳳桐:現在國家有職業性噪聲診斷標準,在對工人作出診斷的同時,對他今后的作業也有很具體的建議。比如輕度聽力損傷的患者,如果用工單位能夠改善或者加強對工人的聽力防護,是可以在崗位上繼續工作的。而中度以上聽力損傷的病人,我們都不建議他繼續接觸噪聲。因為聽力損傷是不可逆的,中度以上損傷的患者,再繼續發展,會對他工作效能和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噪聲的發病場景有點千篇一律,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是冰凍三尺,在醫學診斷的程序上,每個人的情況相差不多。
記者:如何有效防護爆震聾?
郝鳳桐:如果爆炸來得突然,而事先沒有意識到的話,這是很難避免的。但是如果有自我意識,心中有“距離防護”的概念,在理論上說,離爆炸越遠越好。可以提前采取規避風險的措施,比如爆破或者炮兵點炮時,對于武器的裝藥量和型號等都有相應的醫學防護措施,多大的火炮直徑離開多遠是安全的,都有一定的操作規則,按照流程來操作,才能增加安全性。
記者:耳塞的防護效能如何?
郝鳳桐:在醫學上,耳塞的防護效能是非常肯定的,國內外的醫學界已達成共識。前幾年我去澳大利亞的時候,發現工人在維修柏油馬路時,會用到一種類似風槍的工具,用來去掉舊的路面。那里的工人都佩戴耳塞,他們國家的職業衛生管理法規強調,用工單位必須給勞動者佩戴耳塞。勞動者如果不佩戴耳塞,是違反了該國家的相關生產流程的規定,對工人會有處罰。
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還有不少差距,我們企業即便配有耳塞,但是有部分勞動者不愿意佩戴,而企業也并沒有按照相關的職業衛生檢查的要求去強制工人佩戴,從這點看,我們國家勞動者的自身防護意識跟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