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驗配常識 >
耳聾常識 > 詳細內容
- 耳蝸壞死區與助聽器驗配-上海南京西路助聽器
- 發布時間:2017/2/2 閱讀次數:4193 字體大小: 【小】 【中】【大】
耳蝸中,內毛細胞或聽神經元功能退化或完全喪失的區域,我們稱之為耳蝸壞死區。最早引起人們關注這種現象的是英國聽力學家摩爾博士,隨后學界開始對此加強研究。耳蝸壞死區的現象能解釋有些患者即便聽力圖一樣,但是卻無法得到同樣有效的聽力康復。專家認為,了解耳蝸壞死區的特點有助于助聽器的驗配和康復。
過去有人認為,如果患者證明有耳蝸壞死區,由于無法從高頻聽力放大收益,建議限制這些患者的高頻助聽器放大。為此,美國聽力學Cox等人試圖證實這種假設的可能性。他們采用噪聲平衡閾值(TEN)實驗,對170位耳蝸壞死區頻率在500到4000赫茲之間、年齡在38到96歲之間的成年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評估。結果顯示,所有受試人員中,31%的患者在某一個或幾個頻率段上,大多有壞死區;68%患者,在耳蝸壞死區測試結果中呈陽性,不過僅在單側耳耳蝸有壞死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單側耳有壞死區的受試者僅在一個頻率段上表現出壞死區特征。研究人員報告稱,早期預測的耳蝸壞死區患病率在29%到84%之間。
這些研究者指出,耳蝸壞死區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受試人員與結果呈陰性的受試人員的聽力圖有許多相似之處,不過,從總體上看,有耳蝸壞死區的患者的高頻聽力閾值,要比未有該癥狀的人更差。而噪聲下言語識別速測表(即QSIN)就是用來檢測多人雜聲環境下人的言語識別能力的。
總的來說,言語識別測試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當高頻聲有更多的信息和線索時,耳蝸壞死區測試呈陽性的人表現的確更佳;而沒有耳蝸壞死區的受試者,則可通過高頻聲線索中獲得更多的言語信息。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研究無法證明,限制或者降低那些耳蝸壞死區測試呈陽性的受試人員的高頻增益,是否對患者有任何好處。因此,他們建議臨床醫師還是應該堅持為病患提供已被證實的習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