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系統解剖之內耳篇
俗話說:“一分聾,三分傻”,可見人耳聽覺系統的重要性。因此對于聽力康復工作者來講,首先應該熟練掌握人耳的基本生理解剖結構及其功能特點。
眾所周知人耳的基本功能是聽功能,這涉及到整個聽覺系統。其實還有一項人體非常重要的功能,即平衡功能。與前庭系統有關。人耳聽覺系統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外耳、中耳、內耳。
內耳,又稱迷路。結構復雜而精細。位于顳骨巖部,從組織學上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兩部分,膜迷路套疊于骨迷路之內。膜迷路可分為橢圓囊、球囊、膜半規管和膜蝸管,各部相互連通。膜迷路內包含司平衡和聽覺的結構。骨迷路由約2.5mm厚、不含血管的致密堅硬骨質構成。膜迷路內充滿內淋巴液,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充滿外淋巴液,內、外淋巴液互不相通。半規管分為上、后、外半規管,它們兩兩垂直。半規管維持人體的平衡,主管旋轉運動,不具有聽功能,但由于淋巴液在內耳是連續的,因此伴隨著聽力損失而出現的平衡問題如眩暈、嘔吐等都與之有關。三個半規管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通道即前庭。前庭很小,形狀不規則,是骨迷路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耳蝸和半規管之間,在耳蝸的后方,骨半規管的前方,略呈橢圓形。前庭中有兩個來自半規管的囊,上方是橢圓囊,下方是球囊,它們都充滿了淋巴液。由膜管和膜囊組成,借纖維束固定于骨迷路內,其形態基本與骨迷路相似,但管徑較小,懸浮于外淋巴液中,膜迷路內充滿內淋巴液。膜迷路分為4部分:橢圓囊,球囊,膜半規管及膜蝸管,各部互相溝通,形成一密閉的管道,容納內淋巴。膜窩管與聽覺有關,其他與平衡覺相關。
于前庭內,有膜半規管的5個開口,囊壁有橢圓形,較厚的感覺上皮區,既橢圓囊斑,亦稱位覺斑,感受位覺。
橢圓囊和球囊均為平衡覺感受器,不僅能感受靜止時的位置變化,還能感受直線變速運動時位置變化的刺激。
經5個孔與橢圓囊相通,能感受旋轉變速運動時位置變化的聲刺激。 又名中階或蝸管,位于前庭階及鼓階之間,上壁為前庭膜(賴斯納氏膜)與前庭階相隔,不互通。外含外淋巴液,內含內淋巴液,下壁為基底膜與鼓階相隔;啄な锹菪鞯母鶕。基底膜上有支柱細胞,內外毛細胞和膠狀蓋膜組成的螺旋器,又名Corti器。毛細胞是聽覺細胞,蓋膜是一種膠狀物質,內側附在支柱細胞上,其余部分覆蓋毛細胞。淋巴液的波動使蓋膜產生起伏運動,帶動毛細胞,轉化為神經沖動,由毛細胞內含的聽神經末梢傳導上行神經沖動,在大腦皮層聽覺中樞產生聽覺。耳蝸形似蝸牛殼,位于前庭的前內方,是骨迷路最靠前的部分。耳蝸主要由中央的蝸軸和周圍的骨蝸管組成。人類的骨蝸管旋繞蝸軸2.5~2.75周。從蝸底到蝸頂,依次為第1、2、3周。蝸軸呈圓錐形,有在蝸軸上伸出的骨螺旋板環繞。骨螺旋板與骨蝸管外壁之間為基底膜。骨蝸管內共有前庭階、中階和鼓階3個管腔。前庭階和鼓階內均為外淋巴液,而中階為膜迷路,其內為內淋巴液。當鐙骨底板向里推動淋巴液時,淋巴液就會向圓窗部位流動,即前庭階中的淋巴液向鼓階中流動,通過圓窗來釋放壓力。中階和前庭階有極薄的膜相隔離;而基底膜分隔中階和鼓階;啄な侵须A里螺旋器的根據地。中階的外壁由螺旋韌帶和微血管組成。血管叢可分泌內淋巴液,是內淋巴液化學成分的主要來源,它是維持毛細胞功能的必要物質;啄ど嫌兄е毎让毎、外毛細胞和膠狀蓋膜等形成的螺旋器,又名柯蒂器。為聽覺感覺細胞,內毛細胞約有3500個,外毛細胞有12000個以上。有關耳蝸和聽神經對聲音的譯碼和傳遞的確切機理未完全清楚。毛細胞底部含有神經末梢,多根神經纖維組成螺旋神經節,并集結形成耳蝸神經,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共同組成前庭蝸神經(聽神經,第8對腦神經),其中95%的神經纖維與內毛細胞相連,只有5%與外毛細胞相連。蓋膜是一種膠狀物質,毛細胞上的纖毛叢就埋在蓋膜里,淋巴液的波動使蓋膜產生“剪切運動”,刺激毛細胞。